免责声明:金色财经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请确保访问网址为(jinse.cn) 举报

    驳《RWA万亿叙事泡沫论》

    昨天刚在AWS活动上和各位嘉宾讨论STO和RWA事宜,后来在群里看到这篇给RWA降温的文章金融史、法制体系与技术周期:RWA的万亿叙事经不起推敲,应朋友之邀做一文驳之,顺便一补活动上时间紧张未能充分表达的遗憾。

    先下结论,该文的社会价值,类似于郎教授拒绝Bobby李的100个btc一样,短期看无害,实则长期看无益。

    讲段往事,借用我在STO方面的探索来为RWA的叙事作注解。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目前在挑战美联储,其实2019年之前,我的第一目标是纳斯达克(因为那很酷好吧)。

    背景就是当时以太坊横空出世,智能合约走向台前,一键发币成为可能。恰好那段时间我在一家公司谋划上市事宜,通过现象看本质,渐渐在我眼中发行一支新股和发行代币技术手段不同,目的却是一致的,为企业提供一个资金能够进出的壳。

    注意,我不是指同行们造出来的ico,ido,ieo等不与公司股权挂钩的纯融资手段,而是指代币和股票一样和公司的股权挂钩,显而易见,起码具有三大优势:

    1、发行成本极低,一键发币,成本10-100元不等(纳斯达克上市多少钱?A股壳多少钱?);

    2、流通性更好,股票交易由于证券交易所所在地的原因,总局限于某国某地市场,而代币则可以全球流通(后来出现的dex进一步验证了这个特性);

    3、代币用途更大,股票只能在证券交易所内交易,不能用于买卖实物,代币可以场外流通,自然也具备支付、储值属性,同时持币还能享受公司分红(这不比比特币香吗?)。

    这种行为后来有了一个更专业的名称,相较于传统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这种代币结合股票的发行方式被美国定义为STO,Security Token Offer。
    如果公司能够通过发币的方式上市,那么建立一家数字货币交易所不就是可以取代纳斯达克之类的证券交易所吗?这就是我挑战纳斯达克的逻辑所在。
    但是,尝试两年后,我放弃了这个想法,转向更实际的挑战美联储去了。
    因为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复杂。
     STO在美国有实践,但并不流行,核心第一点就是STO并没有明显地降低公司上市的成本,实则更高。
    1/这里就是文中作者所考虑的问题,为了确保正常运作,传统金融运作有着一整套相应的措施,除了纯粹的发行和交易,还牵涉到诸多审计、税务、法务等事宜。
    以STO为例,我只考虑到技术成本,没有考虑到合规成本,事实上IPO的大部分成本恰恰来自与技术无关的审计、法务成本,STO作为新兴的事物,各方面均不成熟,必然面临更多的成本。
    2/这也牵扯出第二个作者提到的问题,如果一家企业做不了IPO,更做不了成本更高的STO,也就是说一家公司如果做不了传统的资产证券化,更做不了合规成本更高的RWA。
    嗯,到这里为止作者都没有错。
    由此推出一个结论,因为合规和改造成本过高,所以STO/RWA没有实行的必要。
    这个结论,则大错特错!
    这就像汽车和马车一样,刚开始,所有的设施和法律都是为马车配套的,允许汽车上路一定会给所有人增加额外的工作量,同时汽车没量产前,一定很比马车贵很多,坐起来还不一定舒服。

    所以读者,尤其是从业者,不妨去思考一下,STO/RWA到底是汽车还是驴车,这个东西我无法替你做判断。

    3/另外,根据文中的说法,我们的确很难判断香港政府对于web3的支持力度到底有多大(也就是V神提到的政策不确定性),但是这不重要,因为最终决定市场的不是政策而是市场本身(换句话说,不是web3需要香港,而是香港需要web3)。
    让我们回到现实
    从趋势上看,随着VASP牌照的发放,以hashkey为代表的现货交易所下一步必然会谋求衍生品,STO,RWA方面的突破。
    而在美国,之前SEC起诉coinbase,纳斯达克是控方证人,UT/ST之争本质是因为利益冲突了。
    因此,回到开头,真正挑战纳斯达克的未必是我,但只要逻辑通了,总会有人去实现的,完全不必担心时间和成本。
    另一方面从产业端来看,是原最大的矿机公司比特大陆分出来的比特小鹿在美国选择STO上市,而太极资本集团的香港第一个房地产STO超募三倍,即将走完最后的流程。 
    所以不妨大胆预测,随着美元的token化(USDT USDC等)等完成,资产、证券、债券等TOKEN化已经没有技术和法律障碍,走入主流只是时间问题。
    最终,随着行业的成熟,STO的成本必然会进一步下降,再结合链上生态的完善,极低的中介成本,极少的寻租介入,借助技术的进步,每个创业者都能上市融资的未来必然会到来!
    4/这里也对作者最后一个板块 《技术周期》做个回应,就目前的STO/RWA而言,TOKEN化这一块,以太坊+Layer2已经基本够用。
    抛去这些短期的利益之争,在我看来,STO/RWA的讨论和推行终将导致一个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会主动或者被动的持有数字资产,最终,基于该产品的特性,
    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自由接入,任何机构无法割裂,规模空前的全球化一体化市场必然形成!!!
    这才是真正令人激动的地方,也是我舍nas直奔fed的最终原因所在。

    jinse.cn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jinse.cn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0/140
    提交评论
    文章作者: /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金色财经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金色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金色财经 > 42tech > 驳《RWA万亿叙事泡沫论》
    • 寻求报道
    • 金色财经中国版App下载
      金色财经APP
      iOS & Android
    • 加入社群
      Telegram
    • 意见反馈
    • 返回顶部
    • 返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