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网消息:“针对加密货币价格波动较大的缺陷,一些商业机构推出所谓“稳定币”,试图通过与主权货币或相关资产锚定来维持币值稳定。有的商业机构计划推出全球性稳定币,将给国际货币体系、支付清算体系、货币政策、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等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
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组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中对于稳定币的发展有着这样的描述。加密货币特别是全球性稳定币发展迅速,对全球各国政府的铸币权带来挑战,这也成为了中国发展数字人民币的一个基本背景。
不久之后,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外汇局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将加密数字货币相关业务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
彼时,许多人认为,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的对抗已经结束,起码在中国大陆境内是如此。然而时过境迁,全球地缘政治急剧变化,小额贸易突飞猛进,数字支付业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之战才刚刚开始。
稳定币的崛起
稳定币最初是对接Web3的货币形式,法币兑换稳定币之后,才能更加便利的进行虚拟资产的交易。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稳定币支付,拥有结算速度快、成本低、透明等优点,使得拥有传统支付视角的支付从业者发现了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支付价值。越来越多的稳定币支付被应用于货物贸易、零售支付当中,这不乏传统支付巨头的参与。
2021年Q1,Visa公布加密货币计划,计划与钱包和交易所合作,以使Visa用户能够购买加密资产,并允许用户使用法币购买加密货币或将加密货币兑现法币。2021年11月,万事达卡与三家加密货币服务提供商合作开发加密支付卡。万事达卡扩大其“Engage”计划,帮助企业将加密货币卡推向市场。
两大国际卡组织加持下,包括Block(原Square)、Stripe、PayPal、Nuvei等支付企业开始对稳定币支付表现积极的参与态度,并且开展了实际的业务动作参与稳定币发展浪潮。
近年,部分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对加密货币市场发展也表现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近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表示,稳定币有可能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支付手段。只要有监管规定防止加密资产偏离其挂钩价值,稳定币就具有巨大的潜力。
此外,中国香港则在积极推动制定《稳定币条例草案》,预计2025年将发布,这是对稳定币支付的认可与规范。
2024年12月30日,欧盟《加密资产市场(MiCA)》正式生效,欧元稳定币已经迎来认可。
从市场融资方面来看也较为积极,相关调研报道显示,2024年,东南亚的加密货币公司筹集了3.25亿美元融资,整体增长20%。
作为全球商品工厂的中国,出海企业也感受到了稳定币支付的影响,许多甲方要求进行稳定币支付的情况下,在海外完成稳定币结算也成为了新常态。此外,移动支付网了解到,经贸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监管部门,对于稳定币业态的态度也较为开放,以利好实体经贸发展为前提,气氛相对没那么紧张。
然而,对于稳定币,中国大陆整体的环境仍然是严管。
稳定币的禁区
自从“反电诈”成为国策以来,以USDT稳定币支付为洗钱手段的新闻层出不穷,USDT等稳定币也成为了地下钱庄常见的承兑方式。
“不要做任何与人民币相关的稳定币承兑业务。”一个密切观察稳定币市场发展的行业人士向移动支付网透露。
2023年5月,与离岸人民币1:1挂钩的CNHC稳定币的发行方CNHC Group (后更名为Trust Reserve)团队自5月29日下午起失联,彼时多个消息人士透露,该团队已被警方带走拘留,部分员工家属已收到通知。
根据官方信息,Trust Reserve旗下产品有离岸人民币稳定币CNHC和港元稳定币HKDC。知情人士表示,该公司的稳定币业务实际上尚未大规模推广,但公司另有跨境支付业务,或许涉案是受支付业务影响。
此事在行业内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也表明了稳定币与人民币的承兑业务在中国内地是禁区。
2024年12月,多个权威媒体报道了一起涉及稳定币的非法经营罪案。三个“95后”小伙利用虚拟货币提供跨境兑换及支付服务赚取汇率差,实现外汇和人民币的价值转换,属于变相买卖外汇,构成非法经营罪。该三人被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一年六个月,各并处罚金。
这一案件也更加清晰的划定了稳定币不能承兑人民币的监管红线。
此外,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银行外汇风险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试行)》,将虚拟货币非法跨境金融活动列入外汇风险交易行为中,一同被列入的还包括虚假贸易、虚假投融资、地下钱庄、跨境赌博、骗取出口退税。
银行发现或者有合理理由怀疑本行境内、境外机构和个人客户存在这些外汇风险交易行为的,应当监测外汇风险交易信息,报送外汇风险交易报告。
1月13日召开的全国检察长会议明确,检察机关将加大惩治洗钱犯罪力度,依法打击利用虚拟货币非法向境外转移资产犯罪活动。
中国大陆境内俨然成为了稳定币的禁区,数字人民币在近年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与稳定币的竞争也才刚开始。
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探索
2022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全球现在有105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其中已经有10个国家和地区正式推行了自家的央行数字货币,而且大多是小体量国家。
2023年,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2022年央行数字货币与加密产业调查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可能会有15个零售和9个批发CBDC公开流通。
这表明了全球CBDC的研发和发行是缓慢的,发达国家和大型经济体在CBDC方面更加谨慎。
而数字人民币的研究进展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的存在。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末,数字人民币App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8亿个,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金额7.3万亿元。
数字人民币的使用体量已经足够大,但由于缺乏成熟的盈利机制,产业的可持续性仍然备受考验。特别是在中国内地,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服务已经覆盖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数字人民币使用率仍然不太乐观。而跨境支付,则成为了数字人民币可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024年10月,历经4年迭代发展,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数字人民币参与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下称“货币桥”)项目已发展至各参与央行和货币当局可自主推进的阶段,可顺利从国际清算银行(BIS)创新中心“毕业”。
在此之前,2024年6月6日,货币桥项目进入最小可行性产品(MVP)阶段,各个参与方司法管辖区内的货币桥参与机构可结合实际,按照相应程序有序开展真实交易。
而目前,稳定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正在迅猛发展,这将对CBDC的跨境支付发展带来一定冲击。
2020年发布的《G20跨境支付路线图》就表明了未来改善跨境支付的三个重要技术方向,分别是考虑新的多边跨境支付平台及部署、推动提升全球稳定币的稳健性、加大对CBDC的探索和研究。
通俗来说,这三条路分别是搭建新SWIFT、稳定币跨境支付、CBDC跨境支付。目前来看,稳定币支付正脱颖而出。
从整体数据来看,据海外加密货币交易机构HashKey Group公布的一份数据,过去四年间,季度稳定币转账量增长了十七倍。仅在2024年7月17日单日,全球整个稳定币市场总交易量就达到870亿美元,占整个加密货币市场交易量的91.7%,其中最大交易量稳定币为USDT,达到83.3%。
从具体场景来看,PayPal允许Xoom开展跨境稳定币支付业务、Nuvei为拉美商家提供稳定币支付方案、Stripe允许使用其平台的商家接受加密货币支付,这一系列的支付企业商业动作,都在各个层面透露出稳定币正在渗透进零售商业的各个环节,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作为CBDC试点佼佼者的数字人民币,借助货币桥体系,也仍然在探索最小化商业过程中。即使未来跨境企业能够直接的通过货币桥进行跨境收付款,可能也面临企业对监管强度的担忧问题。
当然,稳定币现在也面临合规挑战,如何被各国或地区政府接受也是一大问题,好的方面是,新加坡、中国香港、欧盟以及特朗普上台之后的美国,都将对稳定币进行立法规范,以正其名。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稳定币市场99%以上均锚定美元,是不小的美债“蓄水池”,这也是美国对稳定币持友好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数字人民币对抗的是稳定币,不如说是背后的美元体系。
新瓶装旧酒,全球正激变。
声明:本文由入驻金色财经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金色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金色精选
金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