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朱太辉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
来源 |《中国外汇》2025年第7期
要点
美国“战略比特币储备”的实施,加上其加密货币监管政策回归“支持创新发展”的主线,将会推动美元在现实世界与加密市场的双循环,进一步强化美元国际地位,对全球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变革。
2025年3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宣布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和“数字资产储备库”(除比特币之外的加密资产),将政府通过司法程序和行政罚款没收的约20万枚比特币(价值约200亿美元)纳入储备,并探索通过预算中性策略增持比特币。此举引发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支持者视其为巩固美国美元霸权的创新举措,反对者则质疑其为“加密货币骗局”。全面把握美国“战略比特币储备”的实质与影响,需要在本源上把握比特币的货币/资产属性,明晰特朗普政府推出“战略比特币储备”的战略意图,并前瞻研判美国“战略比特币储备”对加密货币市场、全球货币体系、全球金融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
比特币作为货币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比特币是最早推出的加密货币,但其货币属性备受争议。部分观点认为,当前国家的主权货币、银行的存款货币都是信用货币,背后代表的是发行机构的信用水平;而比特币基于区块链和加密技术创建,可以让没有信任基础的市场主体,在不必经过中央机构信任背书的情况下开展合作,是一种创造信用(信任)的机器,同样是一种信用货币。
笔者认为,从功能看,典型的货币同时具备三大核心功能——计价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而比特币在这三方面的表现存在明显短板。一是计价单位功能缺失。比特币通过“挖矿”产生,仍以美元等主权货币标定,只是在区块链网络中执行交易或智能合约时的支付费用(Gas费)环节直接用比特币标价,且自身价格大幅波动,即使在加密货币市场也没有成为独立的定价基准。二是支付交易场景有限。比特币主要在加密货币市场交易流通,尽管支付机构贝宝(PayPal)在2024年开始提供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的支付和存储服务,但比特币在实体支付交易中的使用非常少,2023年全球仅2.3%的商户接受比特币支付,萨尔瓦多在经过40个月的试验后取消了比特币的法定货币地位。三是价值储藏不稳定。比特币价格最近一年时间在5.4万美元至10.6万美元之间剧烈波动,最大波动幅度接近100%,远超黄金和大部分的主流货币。2024年比特币价格在特朗普宣布储备计划后一度突破10万美元,但政策细节公布后迅速回落至8.5万美元,单日跌幅达15%。
综合来看,尽管比特币的总量固定(2100万枚),赋予了其长期抗通胀潜力,但短期价格剧烈波动削弱了其计价单位和价值储值功能,也限制了其交易媒介职能。此外,从货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来看,比特币发行总量固定且去中心化,缺乏供给弹性,既无法适应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货币增长需求,也难以适应经济周期波动的政策调控需要。
比特币作为资产具有明显的独特性
尽管比特币的货币功能尚未成熟,但2024年全球加密货币持有者高达5.6亿人(持有率最高的阿联酋超过了25%),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大众化资产。在欧盟、日本、中国香港、阿联酋、俄罗斯等已经通过加密货币监管法规的国家/地区中,加密货币都被界定为了金融资产和投资工具。
与黄金、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资产相比,比特币的资产属性展现出了以下三方面的鲜明特征(见表)。一是稀缺性与去中心化,比特币在推出之初总发行量就被限定在了2100万枚,且依赖分布式账本技术去中心化发行,无主权/主体信用背书,不存在政府/主体干预或调控,价格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二是高流动性和波动性。2015年以来比特币市值曾超过2.1万亿美元,日均交易量在200亿美元左右,流动性接近标普500成分股。2025年3月美国战略比特币储备行政令公布后,比特币单日交易量激增至500亿美元。波动性方面,正如上节关于比特币的价值储藏职能所述,比特币价格的波动性远超黄金、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资产。三是强匿名性与全球化。比特币基于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发行,基于秘钥交易而不展示交易者的具体信息,从而天然是匿名的和全球化的,这在保障加密货币不受时间、不受地点限制的点对点即时交易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非法金融活动和洗钱监管难题。尽管近年来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已主动在控制加密货币用于洗钱、贩毒、暗网等方面的交易,但根据区块链数据分析平台Chainalysis的监测数据,2024年非法加密货币地址收到的资金价值仍高达409亿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与资产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比特币的货币属性与资产属性并不是简单的“二分法”。金融产品(资产)在不同程度上履行着货币的三大职能,如货币市场基金在充当价值储藏手段的同时,也可以用于商品和服务交易的支付,因此被称为“准货币”。后续如果随着美国比特币战略储备计划的实施,加密货币监管政策的制定,加密货币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以及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供给弹性将得到大幅改善,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货币属性也会相应提升。
特朗普上台后,连续签署《加强美国在数字金融技术领域领导地位》和《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和美国数字资产储备库》两道行政命令,明确做出了三方面的部署:“通过采取行动促进全球合法的美元支持的稳定币的发展和增长”“禁止在美国管辖范围内建立、发行、流通和使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和美国数字资产储备库”。将这三方面的部署与近年来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的地位变化来看,特朗普政府推出比特币战略储备表面上看是出于自己的投资利益和回馈选民支持的考虑,但更深层次的考量是主导全球稳定币和加密市场发展,通过“美元—美元稳定币—加密货币市场”循环,提升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近年来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下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截至2024年三季度,美元在全球官方储备中的份额下降至57.3%,是1995年以来的近30年新低。与此同时,其他主要货币的占比持续提升,欧元的份额超过20%,日元的份额超过5.8%,人民币的份额接近2.2%。这背后反映了世界各国减少美元依赖、规避美国金融制裁、实现储备货币多元化的趋势。而特朗普高度重视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2024年8月曾对外明确提出,如果美元失去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后果将会比输掉任何一场战争都更严重。
比特币等加密货币通过稳定币与美元实现了强关联。在当前的加密货币体系中,95%左右的稳定币是挂钩美元的稳定币,因此美元在稳定币和整个加密货币市场中,依然直接或间接充当着“计价单位”。而稳定币是其他加密资产投资交易的结算工具,同时在实体交易和跨境贸易支付中的使用快速增长,履行了货币的“支付结算”功能,在加密货币投资交易中处于“核心地位”。比特币、以太坊等各类原生加密货币,以及各类非同质化通证(NFT),则逐渐成为可选择的投资资产,履行了“价值储藏”功能。而且,这些加密资产只有通过兑换为稳定币或者法定货币后,才能转化为现实世界中投资、消费、交易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稳定币80%左右的储备资产又投向了美国国债。截至2024年9月30日,泰达币(USDT)发行商Tether披露的美国国债持有量超过1025亿美元,在全球持有量排名榜上位列第19位,高于德国和墨西哥等经济体。
发展比特币等加密货币有助于强化美元的主导地位。美元通过“购买稳定币—支持加密货币交易—投资美国国债”这一循环,又回到美国金融市场,且仍然受美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稳定币和加密货币的这一循环机制,类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美元”的发展,将全球投资者与美元境外流转、美国金融市场联系在了一起,有助于强化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也正因如此,特朗普在2024年7月的比特币大会上明确提出,“比特币和加密货币将促进我们的经济增长,巩固美国的金融主导地位”,认为“比特币对美元构成威胁是本末倒置”。
美国加密货币新政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美元双循环”。当前美国通过经常账户赤字和金融账户盈余推动了美元在现实世界的循环: 美国增加美元发行—贸易赤字带动美元流出—贸易顺差国将美元投向美国金融市场。同时,根据比特币持仓统计网站Bitcoin Treasuries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美国政府持有的比特币数量约为20万枚,占比特币总量的1%左右,占各国政府持有的总额的39%(各国政府持有的比特币总量约为51万枚)。如果美国加快推进“战略比特币储备”,通过黄金储备置换、外汇稳定基金、预算使用结构调整等增加比特币的购入持有,利用美元在稳定币市场的主导地位,有望推动美元在加密市场的循环:美元购买稳定币—稳定币支持加密货币交易—投资美国国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美元的计价单位职能、美国国债的稳定币储备投资标的地位、美国资本市场加密货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发展,“美元在现实世界的循环”与“美元在加密市场的循环”将会实现联动融合,且美国货币政策调控和加密储备投放将会对两个美元循环同时产生影响,最终强化美元的主导地位与美国的金融霸权。
比特币战略推动的“美元双循环”不断发展,长远来看将对全球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变革。
一是加密市场的大发展。美国实施“战略比特币储备”和“数字资产储备库”在推动比特币和加密货币合法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后续如果美国能够通过大规模的 “战略比特币储备” 和“数字资产储备库”管理降低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将会推动比特币和加密货币的大众化。与此同时,当前特朗普政府正在积极推动加密货币监管政策回归“支持创新发展”的主线,将对其他国家的监管政策制定产生极强的导向性,带动其他国家、金融机构、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配置,长期看无疑会丰富加密货币的投资主体、拓展加密货币的应用场景和加密货币的发展空间。2025年以来,跟随美国的立法脚步,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土耳其、阿根廷等国家都对外宣布正在加快制定或出台加密货币监管法规。同时,在美国宣布推出战略比特币储备之后,巴西自由党议员提交法案建议政府将最多5%的外汇储备配置为比特币,法国公共投资银行Bpifrance启动一项2500万欧元(约合2700万美元)的加密货币风险投资战略,挪威、阿联酋、新加坡等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则投资持有不同规模的比特币。
二是货币主权的重定义。在传统的货币运行模式下,一个国家的货币主权体现在,通过法律在国内强制使用本国法定货币进行商品服务、金融投资的交易支付,通过中央银行自主实施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加密货币具有去中心化和全球化的天然属性,如果美国通过“战略比特币储备” 和“数字资产储备库”推动加密货币合法化和大众化,将大大提升加密货币在全球的渗透率(目前全球加密货币的持有率为6.9%),且影响的不只是跨境贸易与投资,还包括各个国家境内的商品服务支付和金融交易,这将对一国的货币主权带来深远影响。2024年9月,国际信用卡服务公司维萨(VISA)支持的一项对巴西、印度、印尼、尼日利亚和土耳其五个国家的稳定币使用频率及用户行为调研显示: 69%的被调研者使用稳定币进行货币替代,39%的被调研者将稳定币用于支付商品和服务,39%的被调研者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支付,另有20%—30%的被调研者将稳定币用于薪酬支付收取、开展业务。
三是金融发展的新范式。当前的传统金融体系发展是中心化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发展是相对独立的。但当前稳定币、加密货币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态也在不断丰富,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正在加快推进。在金融机构方面,2019年摩根大通推出了自己的稳定币JPM Coin,2024年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银行和瑞穗银行联合推出了跨境支付系统Project Pax,使用稳定币开展跨境支付服务,2025年3月美国纽约梅隆银行为稳定币USDC的发行商Circle提供稳定币买卖的资金服务。在支付机构方面,PayPal推出了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支付存储服务和自己的美元稳定币PayPal USD,在线支付公司Stripe也积极推行稳定币支付服务。在资本市场方面,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开始持有稳定币和投资加密货币,加密货币ETF的规模和品种也在快速发展。在监管层面,美国货币监理署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先后宣布,银行机构可直接开展加密货币托管、稳定币相关业务等活动,无需事先寻求监管批准。目前中心化的传统金融体系与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体系的融合是在保持各自运行模式不变情况下的浅层次融合,已经在改善金融服务效率和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至少在跨境支付结算上已经显现)。如果未来比特币战略推动的“美元双循环”不断拓宽深化两者的融合,未来的金融发展范式究竟走向何方,是保持中心化还是转为去中心化(Defi),值得跟踪分析。
四是金融治理的新挑战。在美国比特币战略推动的“美元双循环”带动下,未来加密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将会给金融监管与金融治理带来重大难题。一方面,当前的金融监管体系是按照中心化金融服务模式构建的,而加密货币体系的去中心化意味着套用已有的金融监管体系是无效的,对加密货币和去中心化金融推行“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规则”的监管原则可能行不通。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当前的金融监管和治理是国家化的,而加密货币和去中心化金融是全球性的,加密货币和去中心化金融发展导致“业务全球化、治理国家化”的全球化悖论问题更加突出。对此,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等国际监管组织研究制定全球加密资产的统一监管标准和建设全球加密货币的协同治理机制的迫切性将更加突出。在此过程中,如何应对美国在加密货币监管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霸权主义,也是一个需要前瞻性考虑的重要问题。
声明:本文由入驻金色财经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金色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道说区块链
区块链骑士
金色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