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中有用户问到了下面这个问题:
几次评估标的不及预期后,在我内心也时常不停会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当一个打败另一个时,我总是会想这个赢家真的是对的吗?如果他不对,又怎么能证明他不是对的呢?
这位读者的留言在我看来包含一个比较基本的问题:评估项目时我们怎么选取标准?
在评估项目时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源自评估标准的选取。一般来说标准选的合适,评估的结果基本不会偏离太远;评估标准选的不对,结果就难说了。
在加密世界,选取评估标准在我看来是个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这个生态才刚刚起步没多久,现在这些项目也还处于萌芽状态,根本无法用传统的标准来衡量,就像我昨天在文章里写的,我们根本无法用股市里盈利的那些标准来衡量现有的加密项目。
我自己摸索的体会是从加密生态的发展史里找灵感。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反复建议大家多读加密生态的经典文章,历史资料原因就在于此。
读完这些资料后,如果我们用心思考一定会对历史和现在产生各种问题,比如:
比特币是如何从“小玩具”发展成为现今可能成为国家储备的资产的?
以太坊是如何火起来并且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曾经以太坊的杀手们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没有成功?
区块链平台和区块链应用在发展方面各有什么侧重点?
以太坊生态在这个周期中创新的萎靡到底是以太坊的问题还是整个加密生态的问题?
如果自己能问出问题并且尽可能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能用这些答案基本解释我们普遍看到的现象,更甚者如果我们能用这些答案明显看出一些机构投资者甚至大资本观点中自相矛盾的地方,那我暂时就会把这些答案里总结出的标准作为自己评估项目的标准。
比如最近一篇专访《Why is ETH Down so bad?》的文章就很值得我们仔细去读一读。大家不妨看看这篇访谈中有没有哪些观点在你看来是根本违背中本聪加密精神的或者与你所秉持的观点和标准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类专访和文章就是用来考验我们观点和思维能力最好的工具。
从历史中找灵感我觉得可以找到的一些评估加密项目额外需要的标准,比如:
对第一层区块链(L1)我认为去中心化就是必不可少的;对第二层扩展(L2)我认为去中心化就不像L1那么重要,但排序器的去中心化就很有必要;对基于区块链的应用项目去中心化的必要性就更弱一些,而其它标准就更重要。
除了从历史中找灵感之外,一些传统的评估标准我觉得也是可以供我们极大借鉴的。
传统标准中我最看重两个:一个是领导团队;另一个则是用户。
领导团队自不用说,这个我已经在过往的文章中多次写过了。
“用户”在我看来在加密生态里的涵义更广泛,它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应用使用者,还包括代币的持有者,甚至包括项目的开发者以及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协作。
基本上我就是用这些标准去评估加密生态的项目。
在评估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对项目把握不大,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控制参与项目的仓位。
尤其对新兴项目更是如此。
当我们仓位不大的时候,我们的心理负担就不会那么大,人的心态就会好很多,这会使我们更客观、公正地评价项目。反之,必然导致我们患得患失,不能正确地看待项目。
声明:本文系金色财经原创稿件,版权属金色财经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金色财经",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金色财经 善欧巴
MarsBit
金色精选
巴伦中文
Block unic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