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Vitalik与中文社区的对谈中,他不仅表达了对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看法,也表达了对以太坊未来的展望。
- “ETH就是世界的应用(包括金融,也包括其他的,比如ENS等等)适合之间用的数字资产。ETH也不需要每一个交易放在L1,但是需要有足够的吞吐量为了让任何想要用L1的人至少偶尔能用 L1。所以这里这两个方向也是兼容的:帮助以太坊做到更好的世界计算机的特性也是让ETH做更好的数字货币的特点。”
这个观点验证了我对以太坊一直以来的理解。以太坊要成为一个支撑未来链上世界的平台,必须走分层架构的路线,L1只处理部分交易,更多的交易在下面的扩展层处理。
我曾经把以太坊和围绕以太坊的各种二层扩展做过一个比喻:
以太坊就好像这个生态中的最高法院,围绕它的二层扩展就好像各个地区的分院。
最高法院不可能也不应该什么案子都处理,它应该只处理涉关国体、政体等重大议题的案件。
它的关键特质是公平、公正和公开。
平时生活中的邻里纠纷、打架斗殴就放在本地的小法院处理就好了。即使那些小法院偶尔对那些民事纠纷的处理不公正、不公平也不会在整体上影响一个国家的体制和价值观,即便遇到这个状况,当事人还可以上诉,把官司提交到上一层判决机构。
这类本地小法院需要的特点是高效、便宜和便民。
这两类法院的核心特点是完全不同的。
以太坊生态也是如此,它需要的特质是去中心化和抗审查,以此来保证尽可能的中性和安全。
什么事情都放在以太坊主链上处理,不是不行,而是这样做必然会影响效率并且增加成本,长远看这非常的不经济,也不可能支撑一个生态体系。
未来,随着以太坊生态的发展我想象中它的发展路径大概率会由二层扩展到三层,由三层扩展到四层......
这和一个国家的司法体制和层级系统本质上是类似的。
最近社区中有一类声音特别大,它们建议为了追求TPS,牺牲去中心化去扩张以太坊的主链。这明显是受了另外一类“区块链”的影响。
那一类“区块链”想做的是全球的纳斯达克和交易所,但那种“区块链”支撑不了一个未来的链上世界。
两种区块链在价值观和核心愿景上有着云泥之别。
- “「去中心化」不等于「什么都不做」。以太坊基金会的 philosophy of subtraction 的意思不是「把基金会减少到 0」,而是一个保持生态平衡的方式。如果在一个地方生态有不平衡(比如,生态的一部分过于中心化,或者有一个重要的但其他人不做的公共物品)我们可以来帮助 counterbalance。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基金会可以从那个领域撤退。如果在一个新的地方出现不平衡,我们可以把资源搬到那里,等等。”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去中心化”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既然“去中心化”,那还要团队和领导者干什么?
对这个疑问我以前在文章中曾经反复分享过我的观点,但我觉得Vitalik这段话的解释更合适,“去中心化”不是“什么都不做”,更不是不要团队和领导。
去中心化是要保证区块链的运作在不依赖任何机构或者个人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运行。团队和领导的作用是负责区块链系统本身的发展和前进,让它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场景。
这段话让我想起佛教中一类很好的比喻:
“金刚怒目、菩萨低眉”
“不使霹雳手段,怎见菩萨心肠”
说起佛教,我们立刻想到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是一种温暖、和蔼的感受。所以很多人无法把“金刚怒目”和“霹雳手段”与佛教联系起来。
没有“金刚怒目”,它怎么对抗邪魔外道?不使“霹雳手段”,怎么唤醒执迷不悟?
区块链的领导团队和领导者也是如此,他们在区块链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不过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要在该用力的地方用力、不该用力的地方不用力,尽量做到平衡、尽量避免利益冲突。
总的说来,Vitalik在这篇访谈中谈到的很多观点和发展方向都是我很认同的,也让我放下了曾经的一些担忧和疑惑。
参考链接:
https://www.theblockbeats.info/news/56951
声明:本文由入驻金色财经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金色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财联社硅谷NEWS
动区动趋BlockTempo